【2023国家级贫困县主要是哪些】在国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,我国已经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、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。因此,从2021年起,全国范围内的“国家级贫困县”这一概念已正式退出历史舞台。但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政策背景和相关地区的发展情况,本文将结合2023年的实际情况,总结历史上国家级贫困县的主要分布及现状。
一、国家级贫困县的定义与背景
国家级贫困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,根据国家制定的贫困标准,经济发展水平较低、居民收入偏低、基础设施薄弱、公共服务不足的县级行政区。这些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,尤其是偏远山区、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革命老区等。
在脱贫攻坚战期间,国家通过精准扶贫、产业扶贫、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,帮助这些地区逐步摆脱贫困。截至2020年底,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。
二、2023年国家级贫困县的现状
随着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,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无“国家级贫困县”的官方分类。但部分原贫困县仍属于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”或“省级贫困县”,在政策支持、资金投入等方面继续得到倾斜。
此外,由于地理环境、经济基础、资源条件等因素的不同,一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,需要持续关注和扶持。
三、原国家级贫困县的主要分布(以2020年前数据为参考)
以下是一些曾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地区,供读者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当前发展状况:
省份 | 原国家级贫困县名称(部分) | 备注 |
河南 | 卢氏县、淅川县、嵩县等 | 中部山区为主 |
湖北 | 巴东县、神农架林区、来凤县等 | 山区与民族地区 |
四川 | 马边彝族自治县、金阳县、布拖县等 | 少数民族聚居区 |
云南 | 麻栗坡县、广南县、富宁县等 | 边境山区 |
贵州 | 黔西市、赫章县、威宁县等 | 贫困程度较深 |
甘肃 | 庄浪县、通渭县、静宁县等 | 黄土高原地区 |
宁夏 | 同心县、海原县、西吉县等 | 西部欠发达地区 |
青海 | 互助土族自治县、化隆回族自治县等 | 少数民族地区 |
新疆 | 和田地区、喀什地区部分县 | 西部边远地区 |
> 注:以上仅为部分例子,实际数量较多,且各地情况差异较大。
四、总结
国家级贫困县的概念在2020年后已不再使用,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。2023年,国家正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加强对原贫困地区的持续扶持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
对于普通群众而言,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当前发展状况,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和政策导向。未来,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地方发展的不断推进,这些地区有望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。
如需了解具体某一个县的最新发展情况,建议查阅当地政府官网或权威统计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