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九出十三归下一句是】“九出十三归”是中国古代民间借贷中的一种利息计算方式,常见于明清时期。它指的是借款人每借100元,到期需还130元,即本金90元,利息40元,因此称为“九出十三归”。这种计息方式在当时较为普遍,尤其在高利贷中使用较多。
那么,“九出十三归”的下一句是什么呢?实际上,这一说法并没有标准的“下一句”,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术语。但在一些地方习俗或口诀中,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作为补充或延伸。例如:
- “九出十三归,利滚利更催人”
- “九出十三归,年息三成半”
- “九出十三归,欠债如山累”
这些句子多为民间流传的俗语或谚语,用以形容高利贷的残酷和债务人的困境。
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标题 | 九出十三归下一句是 |
含义 | 古代借贷术语,指借款100元,还款130元(本金90元,利息40元) |
常见搭配 | 无固定“下一句”,但有类似俗语如:“九出十三归,利滚利更催人”等 |
使用背景 | 明清时期民间借贷、高利贷 |
特点 | 利率较高,反映旧社会借贷制度的残酷性 |
文化意义 | 揭示了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剥削现象 |
通过了解“九出十三归”这一术语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金融制度,也能体会到当时普通百姓所面临的经济压力。虽然没有固定的“下一句”,但相关的俗语和谚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