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晏子辞千金原文】一、
《晏子辞千金》是《晏子春秋》中的一篇重要篇章,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婴(即晏子)拒绝接受君主赏赐的千金的故事。文章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晏子廉洁奉公、不贪图富贵的高尚品德,同时也体现了他善于谏言、以民为本的政治智慧。
故事背景是齐景公在一次宴会上,因晏子的忠直和贤能,决定赏赐他千金。然而晏子坚决推辞,并以“君之赐,泽及四邻,惠及百姓”为由,说明自己不应独享厚赏。他认为国家的富足应惠及民众,而非个人私利。最终,齐景公被晏子的高风亮节所感动,接受了他的建议。
该文不仅反映了晏子的道德操守,也揭示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与责任,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晏子辞千金 | 晏子拒绝接受千金的赏赐 |
齐景公赐晏子千金,晏子辞而不受。 | 齐景公赏赐晏子千金,晏子推辞而没有接受。 |
曰:“臣闻君子之德,如清风之至,不求而自至;小人之德,如草木之生,不培而自长。” | 晏子说:“我听说君子的德行,像清风一样自然到来,不求而自至;小人的德行,像草木一样,不加培育也会自然生长。” |
“今君之赐,泽及四邻,惠及百姓,臣何敢受?” | “如今君王的赏赐,恩泽遍及四邻,惠及百姓,我怎敢接受呢?” |
景公曰:“夫子不受,寡人亦不敢取。” | 齐景公说:“先生不接受,我也就不敢拿了。” |
于是晏子之德,闻于四方。 | 从此,晏子的美德传遍四方。 |
三、思想内涵分析
1. 廉洁自律
晏子拒绝接受赏赐,表现出极高的廉洁意识,不为私利所动,体现了士大夫应有的操守。
2. 以民为本
他强调赏赐应惠及百姓,而不是个人独享,体现了儒家“仁政”思想的核心。
3. 劝谏之道
晏子以委婉的方式劝谏君王,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,又传达了自己的观点,展现了高超的沟通艺术。
4. 道德感召力
他的行为感动了齐景公,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,彰显了道德的力量。
四、结语
《晏子辞千金》虽篇幅不长,却蕴含深刻的思想价值。它不仅是对晏子个人品德的赞美,更是对古代政治伦理的一种生动诠释。通过这篇短文,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理想士大夫的形象——清廉、正直、为民着想,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