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北师大的校训出处】北京师范大学(简称“北师大”)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,其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,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北师大的校训是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,这句话简洁有力,蕴含着对教师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的高度要求。
一、校训来源总结
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这一校训最早来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、北师大老校长林砺儒先生的思想。他在担任北师大校长期间,提出了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理念,强调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,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。
后来,经过一代代北师大人对教育理念的提炼与升华,最终形成了如今广为流传的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。
二、校训出处一览表
项目 | 内容 |
校训名称 | 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 |
出处来源 | 林砺儒校长提出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思想 |
提出时间 |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|
现行版本 | 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 |
核心含义 | 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,成为学生的榜样;同时要以身作则,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 |
北师大应用情况 | 自1980年代起,成为北师大官方校训并沿用至今 |
三、校训的意义与影响
“学为人师”强调了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高标准,要求教师不断学习、提升自我,以更好地传授知识、引导学生。“行为世范”则更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示范作用,倡导教师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,成为社会的楷模。
北师大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摇篮,始终将这一校训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指导原则,激励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。
四、结语
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不仅是北师大的校训,更是中国教育界对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。它不仅反映了北师大深厚的教育传统,也彰显了中国教育文化中对“师者”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崇高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