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于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的出处】“既然琴瑟起,何以笙箫默”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情感上的无奈与深情。它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中,原句为“昨夜星辰昨夜风,画楼西畔桂堂东。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。”而“琴瑟”与“笙箫”在古诗词中常作为乐器象征爱情与和谐,因此这句诗被后人引申、改编,形成了“既然琴瑟起,何以笙箫默”的说法。
虽然“琴瑟”和“笙箫”并非直接出自同一首诗,但它们共同承载了古典文化中对爱情的浪漫想象。这一句也被现代影视作品、小说、网络文章广泛引用,成为表达感情细腻、含蓄的代表语句。
一、
“既然琴瑟起,何以笙箫默”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具体的古诗,而是现代人根据古典诗词意境进行的创作或改编。其中,“琴瑟”源自《诗经·关雎》中的“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”,象征着夫妻之间的和谐;“笙箫”则多用于古代宫廷或文人雅集之中,代表音乐之美与情感交流。
在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中,虽未出现“琴瑟”或“笙箫”字样,但其诗中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内涵,即心灵相通却无法言说的微妙情感。因此,“既然琴瑟起,何以笙箫默”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情感的一种延伸和再创造。
二、出处对比表格
词语 | 出处 | 原意/象征意义 | 现代引申含义 |
琴瑟 | 《诗经·关雎》 | 古代婚配之乐,象征夫妻和谐 | 表达情感共鸣、心灵契合 |
笙箫 | 古代乐器,常见于宫廷或文人雅集 | 音乐之美,象征情感交流 | 代表无声的爱或难以言说的情愫 |
心有灵犀一点通 | 李商隐《无题》 | 心灵相通,默契十足 | 暗示情感深厚、无需言语 |
既然琴瑟起,何以笙箫默 | 现代改编 | 对古诗意象的再创作 | 表达情感的深沉与无奈 |
三、结语
“既然琴瑟起,何以笙箫默”虽非古诗原文,但它继承了古典文学中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与含蓄表达。无论是从诗歌意境还是现代情感表达来看,这句话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力。在今天,它已成为表达内心情感、尤其是那种“明明相爱却不能言说”的情感的经典语句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