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快讯 > 优选问答 >

黄生借书说完整译文

2025-10-09 16:04:49

问题描述:

黄生借书说完整译文,跪求大佬救命,卡在这里动不了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9 16:04:49

黄生借书说完整译文】《黄生借书说》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一篇散文,文章通过讲述黄生借书的经历,表达了作者对读书、求知的深刻见解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强调了珍惜书籍、勤奋学习的重要性。

一、

《黄生借书说》以黄生向作者借书为引子,讲述了黄生虽家境贫寒,但酷爱读书,勤于学习的精神。作者借此说明:书籍本应为众人所共有,不应因贫富而有所区别。同时,也指出人们在拥有书籍时往往不加珍惜,而在缺乏时才感到迫切需要。因此,应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,做到“有书则读,无书则学”。

文章通过对比黄生与富家子弟对待书籍的态度,揭示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学问不在于书多,而在于用心去读;真正的求知精神不在于条件优越,而在于内心的执着与坚持。

二、完整译文

原文:

黄生允修借书。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:“余幼好书,家贫难致。尝借藏书之家,手自抄录,行深山巨谷中,穷冬烈风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归而发书,日出而读,夜分而止。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。俟其欣悦,又请焉。”

“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。”

“今诸生学于太学,县官日有廪稍之供,父母岁有裘葛之遗,无冻馁之患矣;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,无奔走之劳矣;有司业、博士为之师,未有问而不告、求而不得者也。凡所宜有之书,皆集于此,不必若余之手录,假诸人而后见也。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岂他人之过哉!”

“东阳马生君则,在太学已二年,流辈甚称其贤。余朝京师,生以乡人子谒余,撰长书以为贽,辞甚畅达。与之论辨,言和而色夷。自谓少贱,不能通于有位,故常慕古人之学,愿得一观其书。”

“余谓之曰:‘余之志,不在于功名,而在于学道。’”

“吾尝谓人曰:‘书非借不能读也。’”

译文:

黄生允修来向我借书。我将书交给他,并告诉他:“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,但家中贫穷,难以得到书籍。曾经向藏书的人借书,亲手抄写,冒着严冬大风,在深山旷野中行走,手指冻得无法弯曲,但从不懈怠。回家后打开书,天一亮就开始读,直到深夜才休息。有时遇到他们责骂,我的态度更加恭敬,礼节更加周到,不敢说一句话来反驳。等到他们高兴了,我又去请教。”

“所以我虽然愚笨,最终还是有所收获。”

“现在你们在太学读书,朝廷每天供给粮食,父母每年送来衣服,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;坐在宽敞的大厅里诵读诗书,没有奔波劳累的辛苦;有教书先生和博士做老师,没有提问得不到回答、请求得不到帮助的情况。凡是应该有的书,都集中在这里,不需要像我那样亲手抄写,向别人借来看。”

“如果学业不精,品德不成,不是因为天赋低下,而是因为心思不如我专心罢了,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?”

“东阳的马生君则,在太学已经两年了,同辈的人都称赞他贤能。我进京的时候,他作为同乡的孩子来拜见我,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,言辞非常流畅。我和他讨论问题,言谈温和,神色平和。他自己说小时候地位低微,不能接触有权势的人,所以常常羡慕古人的学问,希望能看看他们的书。”

“我对他说:‘我的志向,不在于功名,而在于追求真理。’”

“我曾经对人说:‘书不是借来的,就不容易读好。’”

三、表格总结

内容分类 具体内容
作者 袁枚(清代)
出处 《小仓山房文集》
主题 珍惜书籍、勤奋学习
结构 借书事件 → 回忆自身经历 → 对比古今学子处境 → 总结观点
核心观点 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——强调借书带来的紧迫感与学习动力
人物形象 黄生:勤奋好学;马生:谦逊有礼
文学特色 语言简练、情感真挚、对比鲜明
现实意义 鼓励后人珍惜学习机会,重视知识积累

结语:

《黄生借书说》不仅是一篇关于读书的散文,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劝学之作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尊重,真正理解“书非借不能读”的深层含义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